單片機的發展歷程

據媒體報道,從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至今,依靠微電子技術和半導體技術的進步,從電子管——晶體管——集成電路——大規模集成電路,使得計算機體積更小,功能更強。特別是近20年時間里,計算機技術獲得飛速的發展,下面本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單片機的發展過程,具體的情況如下:
單片機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,象Fairchild公司研制的F8單片微型計算機。所謂單片機是利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把中央處理單元(Center Processing Unit,也即常稱的CPU)和數據存儲器(RAM)、程序存儲器(ROM)及其他I/O通信口集成在一塊芯片上,構成一個最小的計算機系統,而現代的單片機則加上了中斷單元,定時單元及A/D轉換等更復雜、更完善的電路,使得單片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,應用更廣泛。
20世紀70年代,微電子技術正處于發展階段,集成電路屬于中規模發展時期,各種新材料新工藝尚未成熟,單片機仍處在初級的發展階段,元件集成規模還比較小,功能比較簡單,一般均把CPU、RAM有的還包括了一些簡單的I/O口集成到芯片上,象Fairchild公司就屬于這一類型,它還需配上外圍的其他處理電路方才構成完整的計算系統。類似的單片機還有Zilog公司的Z80微處理器。
1976年INTEL公司推出了MCS-48單片機,這個時期的單片機才是真正的8位單片微型計算機,并推向市場。它以體積小,功能全,價格低贏得了廣泛的應用,為單片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,成為單片機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。在MCS-48的帶領下,其后,各大半導體公司相繼研制和發展了自己的單片機,象Zilog公司的Z8系列。到了80年代初,單片機已發展到了高性能階段,象INTEL公司的MCS-51系列,Motorola公司的6801和6802系列,Rokwell公司的6501及6502系列等等,此外,日本的著名電氣公司NEC和HITACHI都相繼開發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專用單片機。
80年代,世界各大公司均競相研制出品種多功能強的單片機,約有幾十個系列,300多個品種,此時的單片機均屬于真正的單片化,大多集成了CPU、RAM、ROM、數目繁多的I/O接口、多種中斷系統,甚至還有一些帶A/D轉換器的單片機,功能越來越強大,RAM和ROM的容量也越來越大,尋址空間甚至可達64kB,可以說,單片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平臺。